www.yabo.com(中国)官方网站
公司动态
华电重工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www.yabo.com(中国)官方网站
时间: 2024-04-28浏览次数:
 www.yabo.com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公司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经营风险,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进度,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报告期内,公司在国资委2022年度“双百企业”专项考核中评为优秀,连续两年被评为

  www.yabo.com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公司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经营风险,统筹推进重大项目进度,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报告期内,公司在国资委2022年度“双百企业”专项考核中评为优秀,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企业100强”和“北京市共铸诚信企业”,入选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全年新签销售合同92.5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1.7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8亿元。

  公司紧跟行业形势变化,牢牢把握新一轮火电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以大客户营销为主线,发挥多专业协同发展优势,统筹推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销售合同实现了量和质的双提升,公司热能事业部、钢结构事业部、所属子公司曹妃甸重工、武汉华电、河南华电超额完成年度市场指标。传统业务方面,物料业务首次以“EPC+运维”的方式签订楚新矿业项目;热能、钢结构发挥业务协同作用,成功签订百万千瓦机组世界首台套双曲线空冷钢塔项目--华电哈密2×1000MW钢塔空冷系统EPC总承包项目;海洋工程业务以区域营销方式中标中广核帆石海上风电项目。战新业务方面,积极拓展氢能、绿色智慧港口、光伏等业务,成功签订国内首个风电离网制氢项目、首个兆瓦级PEM制氢项目、首个集团外电解槽供货项目、首个柔性光伏支架EPC项目、首个集装箱码头全自动化场桥项目、首个海上光伏供货项目。海外业务方面,瞄准东南亚市场机遇,恢复印尼代表处,成立印尼、越南工作组,以“品牌+技术”营销的方式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实现由“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跨越,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公司认真学习贯彻习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安全环保摆在首要位置,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落实落细安全生产措施,大力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绿色低碳节能发展,全年安全环保形势保持平稳。报告期内,公司从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修订安全生产制度8项,全面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评价,有力推动安全责任落实。由公司主编的《中国华电海上风电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导则》通过专家评审。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各类安全及环保专题培训,700余人取得证书。开展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复工复产、春季秋季大检查、隐患“回头看”、安全生产月等一系列安全监督检查及应急演练活动,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认真仔细排查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实现在建工程项目、制造企业全覆盖。公司项目现场全部实现“六个百分百”要求。丰富安全管理手段,加强人防、技防投入,辽宁铁岭项目试点智慧工地建设,以信息化技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部分项目推广登高车施工作业,提升了本质安全管理水平。加大环保投入,公司所属子公司曹妃甸重工完成VOC治理设施的升级改造,武汉华电完成VOC在线监测,各类污染物全部实现持证达标排放。

  公司坚持以打造优质精品工程为目标,紧盯关键环节,强化风险管控,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完成节点目标,3个氢能项目如期实现出氢,印尼青山项目顺利完成主体施工,天津华电科创基地屋顶光伏项目完成全容量发电,项目履约能力、创效能力、精益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承建的中铝几内亚项目、广州增城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河北乐亭、天津军粮城等项目荣获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福建海坛海峡项目荣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哈密电厂四期钢冷塔项目荣获中国钢结构金奖,连云港项目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管径最大的圆管型带式输送机,圆形料场堆取料机被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坚持开源节流与挖潜增效并举,扩大产能与提升效率并重,四大制造子公司积极对标一流企业,持续优化生产管理体系,自制当量同比实现增长,武汉华电、河南华电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统筹资源配置,探索项目自主施工管理新模式,实现以管理提升促进效益提升。试点BIM技术与工程管理结合,实现以数字技术促进效益提升。所属子公司曹妃甸重工入选“2023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百强”榜单,重工机械荣获“天津市科技领军企业”称号,武汉华电获得湖北省专精特新工业企业奖励,河南华电荣获郑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搭建“宝塔型”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1+4+N”的科技创新模式,强化创新要素聚集,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新跃升。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授权284项,编制并发布1项国际标准,取得2项日本授权的国际专利,实现美日欧国际发明专利零的突破。核心专利成果“海上自升式作业平台半浮态作业方法”获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3年度中国电力创新(专利成果)一等奖。申报的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超大型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基础关键技术及应用”课题完成现场答辩。红雁池项目荣获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武汉华电“锅炉钢结构核心部件大跨度H型叠梁制作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技术创新奖,盘煤巡检机器人、智能化座底式大直径单桩调平装备成果获中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依托科技创新孵化平台,组建“重力储能”和“水能高效利用”两个种子项目孵化团队。参与建设的海上风电工程与运行技术(中心)成功入围国家能源局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完成散状物料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并成功上线运行。自主研发的第一代管带机巡检机器人在东灶港项目实现工程示范应用,自主研发的燃煤岛智能巡检机器人关键技术在华电湖南平江电厂、国能宁夏灵武电厂、华电越南沿海二期电厂项目实现工程示范应用。氢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顺利通过中期验收,兆瓦级PEM国产电解槽实现商业化应用,氢能实验中心在曹妃甸重工落地应用,完成首次制氢试验。承担的两项集团十大重点课题完成结题验收。新一代穿越式新型岸桥完成调试,荣获北京市国际首创产品称号。

  公司以入选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耕优势专业,围绕“专业突出、创新驱动、管理精益、特色明显”,聚焦六个能力提升,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任务与措施,着力补短板、锻长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完善《“十四五”发展规划》,聚焦“绿色低碳能源”+“智慧交通物流”+“传统火电建设”三大产业主线,探索传统业务转型升级方向,坚定培育战新业务;开展第一任期考核及任期激励考核,兑现物料事业部和武汉华电超额利润奖励、首批3个试点项目分红、6项科技成果和9个应用工程科技创新创效奖励,完成股权激励计划第一个解锁期限制性股票解除限售;持续健全内控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修订内控合规风险管理实施细则和管理手册,推进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和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贰级等三项施工资质;武汉华电、氢能事业部荣获华电集团基层企业争创一流标杆企业称号。

  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主题教育为主线,聚焦中心工作,推动党建与经营工作深度融合,实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推进“四力四推”党建工程落实落地,扎实开展党建联建共建;举办形势任务教育主题党课,分享一线员工奋斗故事,以榜样力量鼓舞身边人;试点硕博培养改革,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制定“三清”企业创建方案,开展“重工清韵”廉洁文化建设活动及廉洁共建活动,荣获华电集团“三清”企业创建先进单位称号;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对重点领域进行检查,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监督保障。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以及所处的行业地位

  物料输送系统工程适用于有大宗散货装卸、储存、输送需求的行业,涉及工程设计服务、机械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系统化集成高端研发设计服务,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行业。该行业兼具工程设计服务业和重型机械制造业的诸多基本特征,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下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具有周期性特点,不过因下业众多,其周期性不利影响相对较小。

  物料输送系统工程行业与电力、港口、煤炭、冶金、化工、建材、采矿等下业密切相关。2018年以来,物料输送系统工程在上述行业的应用,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节能环保转型升级。“双碳”目标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紧迫要求,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面临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物料输送系统及智能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港口机械为例,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不断增长,对港口码头装卸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港口智能化趋势也逐渐明显,已发展到人工远程操控的半自动化阶段,逐步向全自动化、无人值守迈进,针对港口行业需求,公司已研发出环保、高效的新型岸桥等智慧港口产品,取得授权专利140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

  在物料输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的管状带式输送机、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环保圆形料场都是市场的先行者和领跑者,依托科技创新和应用,公司始终保持细分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同时具备技术研发、系统设计、核心装备制造和大型项目管理能力,在电力、港口、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建材及采矿等多个行业具有众多良好的项目总承包业绩,业务体系完整、一体化程度高,在物料输送行业表现出领先的整体服务实力。

  除本公司外,物料输送系统工程行业主要还有三类参与者:第一类为设计院,如电力、钢铁、冶金、港口等行业的各类专业设计院,该类参与者根据项目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提出技术解决方案;第二类为设备制造商,该类参与者根据设计和合同标准进行各部件设备生产并组装,主要作为物料输送系统设备提供商;第三类为建设施工企业,主要提供物料输送系统的建设施工安装服务。一般而言,同时具备系统设计能力、大型项目管理能力、关键设备供应能力的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除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三大主机以外的电站配套设备均为辅机,这些设备直接关系到发电机组的稳定运行,具有可靠性要求高、制造难度大等特点。公司的热能工程业务为电站提供四大管道系统、空冷系统两类辅机系统以及电厂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服务。电站四大管道系统行业、电站空冷系统行业、电厂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行业的发展受火电增量投资及存量改造的规模和增长幅度影响较大,而电厂增量投资和存量改造规模又与国家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热能工程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基本一致。

  四大管道在国内火电厂的大规模应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2021年以来,受到风、光、火、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兴起,百万千瓦级高效超超临界煤电调峰机组建设有所增加。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

  电站四大管道行业内竞争分为三类:第一类参与者为国有专业管道公司,包括本公司及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的经营历史悠久、经营规模较大、技术实力较强,并且专注于本行业业务;第二类参与者为逐步进入本行业并取得一定业绩的非国有企业;第三类参与者为普通管道生产企业,这些公司具备一定的四大管道加工能力。

  本公司掌握了四大管道系统的设计、工厂化配制的全套工艺流程和超超临界机组管道用钢焊接技术等核心技术,打造了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四大管道领域的品牌优势,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公司管道业绩领先于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在质量方面得到业内普遍认可,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

  电站空冷技术是为解决“富煤缺水”地区建设火电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汽轮机乏汽冷却技术,其应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目前国内最大的空冷机组单机容量已达到1,000MW级。我国投产使用的电站空冷系统占全球总量的6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站空冷系统市场。受“双碳”政策影响,煤电电源建设有所减少,空冷行业受到冲击。

  本公司同时具备系统总包、系统设计、核心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先后为多个电厂提供了空冷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国投哈密2×660MW超临界机组、新疆天河2×330MW机组、神华准东2×660MW超临界机组、华能西宁2×350MW机组、新疆天富2×660MW机组等空冷岛项目,已成长为空冷系统行业有力的竞争者。

  火电机组是我国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正逐步转变为在提供电力、电量的同时,具备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性、调节性电源。公司电厂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业务主要是通过对热力系统、主辅机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降低机组发电煤耗,提升机组运行灵活性,充分响应电力系统的波动性变化,增加机组的调峰能力。

  公司具备改造技术方案制定、项目总承包及系统集成能力,先后为多个电厂提供了机组改造总包服务,包括可门电厂1号机组综合能效提升、土右1、2号机组灵活性改造、河西电厂1、2号机组灵活性改造、红雁池电厂1、2号机组灵活性改造等多个能效提升和灵活性改造项目,是除三大主机厂外优秀的火电机组改造项目的实施方。

  2021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已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并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委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明确给燃煤发电机组、燃煤供热锅炉等划定各类指标基准线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2023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建煤电机组全部实现灵活性制造,现役机组灵活性改造应改尽改。2023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提出,容量电价机制适用于合规在运的公用煤电机组,不满足国家对于能耗、环保和灵活调节能力等要求的煤电机组,不执行容量电价机制。

  公司的钢结构业务主要为电力、港口、码头、矿山、石化等工业企业提供承受大载荷的钢结构产品及工程总承包服务,按照服务领域划分,属于重型钢结构行业。本公司钢结构业务发展历史早,汇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并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在钢结构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重型钢结构领域得到了客户广泛认可。

  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领域,公司率先将超大跨度预应力管桁架结构引入电厂煤场封闭改造治理行业,建成当时国内最大单跨(197米)封闭料场,目前以总包方式建成同类料场封闭项目70余个,实现五大发电集团全部覆盖,行业内业绩领先。

  在钢结构冷却塔领域,国家积极倡导用钢结构建筑代替混凝土建筑,这为公司钢结构冷却塔业务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公司建成的华电土右电厂钢结构冷却塔是国内第一座钢结构冷却塔,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后续又建成新疆哈密电厂钢结构冷却塔等项目,奠定了钢结构冷却塔业务在国内的市场地位。报告期内,公司成功签订华能甘肃公司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究及示范项目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EPC项目、新疆华电哈密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钢结构间冷塔EPC总承包(C标段)项目两个钢结构冷却塔项目,实现了钢结构冷却塔业务集团内外的全面突破,特别是新疆华电哈密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钢结构间冷塔EPC项目,实现了钢结构冷却塔业务在百万机组领域的零突破,为下一步公司全面开展钢结构冷却塔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业绩支撑。

  在风电塔架领域,塔架作为风力发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扮演着承载和支撑风力发电机的重要角色。通常情况下,这些塔架由经过卷制和焊接处理的钢板构建而成,其形状可以是柱状或锥状结构,以确保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相对于产业链其他环节,风电塔架是风机大型化下单吨盈利相对稳定的产品。报告期内,公司所属子公司签订了阿拉善盟右旗150MW+15MW风电项目、乌鲁木齐100万千瓦风光项目、湖南水美塘260MW项目、贵州华电枫乐98MW项目、华电茫崖冷湖50万千瓦风电项目、大唐陕西志丹100MW风电项目、天津清之源廉庄镇80兆瓦风电项目等合同。

  在电站钢结构领域,重型钢结构业务涉及众多特殊结构部件和超大型结构部件的制造,相关工程关系到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稳定性,因此对设计、制造工艺、项目管理等能力的要求较高。经过长期市场竞争,形成少数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以及大量中小企业并存的局面。报告期内,公司所属子公司签订了蒲圻1#机1000MW锅炉钢结构、福建可门电厂2#机1000MW锅炉钢结构、上海锅炉厂青海桥头铝电3×660MW火电项目、新疆胡杨河2×350MW火电厂锅炉钢结构项目等合同。

  在光伏领域,在国家政策支持及产业规模扩大的驱动下,光伏技术得到快速迭代与升级,过去十年光伏发电成本已下降了超过90%,甚至低于常规能源,实现了平价上网。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诸多优势,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我国光伏新建装机需求增长较快,逐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之一。2023年,公司签订了西藏华电昌都芒康昂多1800MW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场区Ⅰ标段EPC总承包工程固定钢支架供货项目、内蒙古华电包头达茂旗土右电厂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促进新能源消纳400MW风光电项目、华电重工机械有限公司6MW分布式光伏项目、浙江华电金华磐安柔性支架总包项目、中国华电集团定点帮扶“金太阳300606)”沐光项目等11个项目合同,项目类型包含光伏支架供货、BIPV建筑设计一体化、柔性支架等,公司所属子公司签订了国华仙桃市郭河镇二期1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其中,华电重工机械有限公司6MW分布式光伏项目为公司首个BIPV项目,由公司自主设计施工;浙江华电金华磐安柔性支架总包项目为公司首个柔性支架项目,大跨度高净空的优势解决了土地资源匮乏施工难度大等问题,在光伏区下部可任意进行农林种植,实现了光伏发电和农林种植的综合利用。

  我国海岸线万公里,海域面积广阔,近海海上风电可开发量超过1亿千瓦,深远海风电理论可开发量约45亿千瓦。综合考虑通航安全、海底管线、海洋油气、生态环境、军事等影响因素后,深远海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15亿千瓦;结合当前技术水平、项目建设条件与经济性,适宜近中期开发的国管海域为离岸距离150公里以内,技术经济可开发量约3亿千瓦,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海上风电靠近负荷中心,不需要远距离输送,适宜大规模开发,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了“十三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后,我国海上风电逐渐呈现由近海到远海、由浅水到深水、由小规模示范到大规模集中开发以及大容量机组普遍应用的发展趋势,“开发规模化”“风机大型化”“离岸远海化”“输电直流化”已成为海上风电新的发展方向。进入“十四五”,受政策调整影响,2021年装机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690万千瓦,2022年我国海上风电市场由“抢装潮”回归稳定发展态势,全国新增装机515.7万千瓦,2023年江苏、广东等区域存量项目开工放缓,约7个项目合计665万千瓦推迟开工。随着海域使用等制约问题的逐步解决,预计2024年招标及开工项目将有所增加,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国家新型电力体系布局规划和可再生能源规划明确要推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十四五”新增并网海上风电3,00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基地新增并网1,800万千瓦、新增开工4,000万千瓦,同时结合基地项目建设,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工程。从各省的海上风电规划方案看,全国海上风电初步规划3.2亿千瓦,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省超过4,000万千瓦。从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的海上风电大基地规划布局初步成果看海上风电基地拟开发规模约1.5亿千瓦,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超过2,000万千瓦。

  海上风电建设投资大、风险高,业主高度重视参建单位的综合实力,市场门槛要求较高。公司海上风电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参与多个项目的建设实践,目前储备了一支与海上风电业务发展匹配的员工队伍,拥有先进的专用于海上风电施工的船机等设备资源,充分利用子公司海上风电桩基基础、塔筒等装备制造优势和临港出运的便利条件,形成了从设计,装备制造,到安装施工及运维的完整服务范围。目前,海上风电业务已成为公司极为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在研发、设计、制造、施工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绩,工程建设能力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近年来,公司同国内外多家优秀单位进行合作,有效整合设计、制造及施工等相关资源,实现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综合竞争力。先后签订了东海大桥海上风电技改项目、台湾福海测风塔项目、国家电投(滨海北H1、滨海北H2、大丰H3、滨海南H3)、广东揭阳、山东半岛南3号、华电玉环1号、鲁能东台海上风电工程、华电大丰H8测风塔、三峡新能源广东阳江、华电福建海坛海峡、华能射阳大丰H1、国能大丰H5、中广核后湖、广东大唐南澳、华能苍南4号、越南金瓯、中广核甲子二、龙源射阳及海南东方CZ8等一系列海上风电工程。截至2023年底,公司参建海上风电项目30余个,完成风电基础施工598套、风机安装631台、海上升压站安装7座、测风塔2座、敷设海底电缆1,000余公里。业务分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10余个省份及越南金瓯。其中,中电投滨海北H1项目为国内首个以“四合一”总包模式招标的项目,并荣获2016-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也是国内风电领域(陆上、海上)首个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的项目,提升了公司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承建的河北建投唐山乐亭菩提岛海上风电300MW项目荣获2021-2022年度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施工总承包的福建华电福清海坛海峡300MW海上风电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

  我国高污染行业(煤电、石油、化工等)已先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期、过渡期和退化期。2015年后,煤电建设放缓,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将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这为环保行业中的噪声治理细分行业带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噪声控制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多种降噪技术如吸声技术、隔声技术、消声技术及隔振技术综合应用与降噪项目成为主导。当前的降噪产品和材料有各类结构消声器、吸声材料、阻尼材料、隔声门窗、隔声罩、声屏障等,虽然还不尽完善,但已经发挥了作用,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降噪设备和材料的性能质量提升。未来,噪声治理行业将向以下几个趋势发展:一是研发提高用于吸声、消声等专用材料的性能,以适应通风散热、防尘防爆、耐腐蚀等技术要求;二是提高噪声治理预测评价工作的效率和精度,节省治理工程的费用;三是加强噪声源头控制技术研发工作,噪声源头治理技术具有噪声源头治理、系统解决、高效节能等特点,可降低建设投资,减少设备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目前国内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的生产、科研单位约有500家,主要包括北京绿创、四川正升、四川三元、哈尔滨城林等噪声治理公司。公司噪声治理业务在电力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燃气电厂噪声源头控制技术”及“燃气电厂低频消声技术”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独创的噪声治理与环保型机力通风冷却塔、厂房建筑结构一体化相结合的模式已在杭州半山公司去工业化改造项目上实施。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能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实现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加速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化。我国具有良好的制氢基础与大规模的应用市场,发展氢能优势显著,加快氢能产业发展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清洁能源转型升级、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氢能成为破解能源危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新密码。

  我国氢能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近年来,我国对氢能行业的重视不断提高。2019年3月,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公共领域加快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202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拟将氢能列入能源范畴;2020年9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2021年氢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未来产业布局,氢能产业己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2021年10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2022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被确定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在氢能产业政策支持方面纷纷发力,有力推动了氢能产业的落地发展。

  目前,我国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示范的全方位格局,涵盖了制氢、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氢能也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自2020年筹划发展氢能产业,定位于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用氢等技术开发、装备制造、工程总包及项目投资、运营为一体的能源服务商。报告期内,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不断探索研究氢能核心材料领域的前沿技术,基于自身研发优势及长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的进步、产品性能的优化及迭代,稳步推进氢能业务的产品技术研发及市场拓展,华电首台套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成功下线,标志着华电氢能打通PEM制氢设备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装置及系统集成方面的产品化通道,实现国内首创的高效率电解水制氢装置商业化应用,为推动我国绿氢产业发展壮大奠定坚实技术基础;德令哈PEM制氢项目、铁岭离网风电制氢项目、达茂旗风光储氢用一体化制氢项目三大制氢示范项目全部实现“年内开工、年内产氢”目标任务。公司所属子公司获得授权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参与科技项目5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深圳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参与标准编制8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4项。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家产业结构面临低碳工艺革新和转型的调整,部分冶金企业需要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到达创A标准,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的运输向“公转铁”、“公转水”方向推进,港口行业料场需要全封闭煤场改造。2022年2月,国家对沙戈荒大基地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规划布局,华电集团牵头开发的三个大基地项目需新增配套煤电1,000万千瓦。2022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主体行为的若干意见》(1117号文),对招投标过程中的资质、业绩等要求越来越严格。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到:煤电作为电力安全保障的“压舱石”,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煤电仍是电力系统中的基础保障性电源,2030年前煤电装机和发电量仍将适度增长。

  2020年11月,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十五个亚太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21年3月,中国率先完成核准;2022年1月,该协定正式生效;2023年6月,该协定对十五个亚太国家全部生效。该协定的生效,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覆盖了世界近一半人口和近三分之一贸易量。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11月24日,中国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

  综合来看,在国内市场,煤电项目短期内仍将继续建设,冶金、港口等行业的环保改造也将保持增长,给物料输送传统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国际市场,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所覆盖的经贸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机遇,给国际业务拓展带来了快速发展机会。

  在港口机械方面,随着集装箱货运量的日益增长,运输船逐渐大型化,集装箱码头面临吞吐量急剧增加的巨大压力,加之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劳动力资源匮乏,以及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高效节能、利于降低运营成本的自动化码头已成为码头发展的趋势;随着互联网、大数据逐渐被应用于港口起重机械行业,港口起重机械行业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模块化制造可降低起重机械各生产环节成本,提高通用化程度,实现生产的高效性和经济性,港口起重机械制造模块化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热能工程行业的发展与煤电市场关联度较高,根据国家能源局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及人大会议第五次会议中的答复意见,将继续推动煤电行业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围绕大型风光电基地合理规划建设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机组,发挥煤电机组压舱石的保供支撑作用,2022年下半年以来陆续核准一批清洁、高效的超超临界煤电机组,这给热能工程传统业务提供了一定市场机遇。另,对煤电机组实施“三改联动”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重要举措,是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为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业务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2021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已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并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委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明确给燃煤发电机组、燃煤供热锅炉等划定各类指标基准线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2023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新建煤电机组全部实现灵活性制造,现役机组灵活性改造应改尽改。2023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电容量电价机制适用于合规在运的公用煤电机组,不满足国家对于能耗、环保和灵活调节能力等要求的煤电机组,不执行容量电价机制。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共同修订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发布,鼓励开展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飞轮储能、氢(氨)储能、热储能等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及应用。

  随着新能源装机比例的快速增加,国家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新的储能利好政策不断出台:2023年1月6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在强化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应用创新部分,蓝皮书首次将重力储能列为规模化、高安全性新型储能技术装备领域重点扶持的储能技术之一。2023年4月14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光伏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配套调峰能力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重力储能的市场定位和地位。文件中明确为确保电网整体安全稳定运行,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作用,全力支持重力储能的项目落地和并网标准。要求自上述通知印发之日起,新增纳入实施库的光伏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均应采取自建、合建或购买新型储能(包括电化学、压缩空气、重力储能等)方式落实市场化并网条件。2023年9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积极推进新型储能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各类新型储能的优势,结合应用场景构建储能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和综合效率。2023年10月27日,青海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大力支持我省储能行业发展的提案”——政协青海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2023015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促进措施。一是探索出台支持政策。制定支持储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从引导储能和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发挥储能调峰效能、适度补贴电化学储能运营、强化储能产业发展等4个方面提出12条政策措施,支持储能起步发展。二是建立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出台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明确储能参与辅助调峰电价0.7元/千瓦时。研究适用于大型储能的容量电价定价方式,探索大规模储能“两部制电价”,提升储能设施利用率。积极完善峰谷电价机制,推动用户侧储能发展。

  在传统钢结构方面,当前我国人均电力消费量尚处于碳达峰前的上升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终端用能电气化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产以及居民生活用电提升,我国的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而在碳达峰要求之下,用电负荷的增长需要可再生能源以更快、更大规模的开发来满足。根据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发改能源〔2021〕1445号),“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进入高质量跃升发展新阶段,将由能源电力消费增量补充转为增量主体,这给公司传统钢结构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十四五”期末,我国钢结构产量预计可达1.3亿吨,钢结构产值估计超过1.15万亿元,钢结构市场空间较为广阔,目前钢结构生产呈现“大行业、小企业”的特征,未来钢结构制造集中度提高与规模化生产将成为必然趋势;国务院、住建部等部门提出工程项目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要求,而且仅认可DB和EPC两种模式,与DB模式相比,EPC模式具备“风险大、自主权高、利润高”的特点,从产业链发展角度来看,大部分钢结构加工制造与钢结构建筑工程企业将呈现出向EPC模式转型的趋势;住建部等相关部委颁布系列政策,提出增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能力,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BIM、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未来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装配式钢结构方面,2016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积中的占比达到30%;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2020年9月,住建部、发改委颁布《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设。前述政策有利于装配式建筑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快速健康发展。

  在光伏钢结构方面,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各环节均属于全球领先,具备全球供应能力;光伏支架方面,至2030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在乐观情况下将达到128GW,光伏新增装机的持续增长将促进光伏行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预计2027年中国光伏支架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41.4亿元,2021至2027复合年化增长率达15.7%。

  “十四五”是海上风电的关键培育期,预计2026-2035年海上风电产业迈入成熟期。根据《中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研究》,我国将主要在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山东、辽宁和广西沿海等地区开发海上风电,重点开发7个大型海上风电基地,该等大型基地2035年和2050年总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0.71亿千瓦和1.32亿千瓦。随着政策补贴到期,风电抢装风潮结束,全产业链面临降本压力,LCOE下降30%方可实现海上风电发电侧平价上网,产业链上各环节参与企业利润将被压薄。

  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聚焦组织管理、财政补贴、上网电价、电网接入、用地保障、循环利用和处置等,着力做好政策衔接,填补了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政策的“空白”,充分体现出国家主管部门持续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健全政策体系促进风电高质量发展,《管理办法》直指业界核心关切,打出政策“组合拳”,为有序实施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提供了政策保障,给予了行业更大信心,将助推风电产业保持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兑现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承诺、保障能源安全、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2023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通过实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为重点领域降碳探索有效路径。2023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新型电力体系布局规划,明确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整体布局西北风光电、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四大清洁能源基地,加强海上风电整体规划,科学编制海上风电基地布局方案,规模化、集群化开发海上风电,规划建设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北、闽南、粤东和北部湾等七大海上风电基地。2023年9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25年,组织实施一批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海上能源岛、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田深度融合发展等示范项目,有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2023年10月,中央办公厅等部门印发《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快新能源开发,2025年风光电等新能源装机占比显著提高,2030年风光电等新能源成为发电装机主体,2035年新型电力系统基本建成。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其管理海域的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建立海洋垃圾监测、清理制度,统筹规划建设陆域接收、转运、处理海洋垃圾的设施,明确海洋垃圾管控区域,建立海洋垃圾监测、拦截、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并组织实施。在法律责任方面也增加了处罚事项、加大了处罚力度、丰富了计罚方式和处罚手段,完善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增强了法律实施的震慑力。针对海上违法倾废活动频发、违法处罚偏软偏轻等问题,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提高了处罚金额,增加了一定时间内行业禁止等处罚手段,以及扣押船舶等行政强制措施。新增了连带责任制度,明确获准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受托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等,同时还建立了信用记录与评价应用制度,对违法活动形成有力震慑。上述修订对海洋工程项目建设环保治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来看,我国正在加快建设海上风电基地集群,推进深远海风电等技术创新示范,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多模式创新,拓展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着力构建多能互补、多元迭代发展新局面,海洋工程将迎来绿色发展的黄金期、创新发展的机遇期、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期。

  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2年6月5日起施行。法律增加规定噪声污染防治应当坚持统筹规划、源头防控、分类管理、社会共治、损害担责的原则,并扩大了适用范围,将工业噪声扩展到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在加强各类噪声污染防治方面,噪声污染防治法针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均增加了相应条款。噪声污染防治法还加大了惩处力度,明确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排放工业噪声等违法行为的具体罚款数额,增加建设单位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不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要求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增加责令停产整治等处罚种类。新《噪声污染防治法》颁布实施后,工业领域的分布式能源、石油化工、矿山、冶金与建材等行业的噪声与振动控制需求会有一定幅度提高。

  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且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及提升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动加氢站建设,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2023年,国家各部委发布涉氢政策超43项,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在专项政策方面,2023年8月8日国标委、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五个子体系,旨在系统构建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明确了近三年国际国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等“两大行动”,提出了组织实施的有关措施。在涉氢政策方面,氢能相继被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23年版)》《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等多个文件。其中,国家发改委于12月29日印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明确氢储能、氢能技术与应用、氢能、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绿色甲醇、可再生能源制氢、副产氢替代煤制氢等清洁利用技术等氢能产业相关内容均为鼓励类产业。

  2023年,国内各地方政府出台氢能产业相关政策超317项,包含氢能专项政策137项、涉氢政策180项。其中,青海省、江西省、新疆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长沙市、新乡市、无锡市、连云港市等20个地区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四川省、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苏州市、长沙市、南昌市等63个地区相继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氢能领域相关布局,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由于氢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属于危化品范畴,长期以来,制氢项目须在化工园区内,且必须取得危化品生产许可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氢能的使用成本,限制了氢能行业的规模化发展。不过,2023年广东、河北、山东、吉林等地相继发文,明确提出允许在非化工园区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氢能产业获政策松绑。明确氢气的能源属性,允许非化工园区制氢有助于解决氢的来源、安全以及整个存储和运输成本的挑战,而绿氢生产不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将进一步助力氢行业逐步打破发展瓶颈,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国家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愈加重视,国家氢能产业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氢能“1+N”政策体系更趋健全;地方政府持续加码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已从规划引导过渡到具体项目实施的支持,政府纷纷提前下达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奖补资金,为氢能产业发展注入了发展动力;部分地区全域或部分放开非化工园区制氢限制,打破政策瓶颈,先行先试,对氢能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公司作为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集工程系统设计、工程总承包以及核心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致力于为客户在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热能工程、高端钢结构工程、海洋工程、工业噪声治理工程、氢能等方面提供工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是细分领域中具有丰富工程总承包经验和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品牌,目前业务已拓展至电力、港口、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建材及采矿等多个行业,项目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十余个国家。

  本公司的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以系统研发设计和工程总承包为龙头,以核心高端物料输送和装卸装备研发制造为支撑,为电力、港口、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建材及采矿等行业提供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的整体解决方案。随着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公司正在推进物料输送和装卸装备无人化和系统智能化的研发和实施,借助多年物料输送系统设计和总包经验,提供后续智能化、无人化改造和运维保障服务。由于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公司逐步展开输煤系统综合治理及改造业务。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开拓直接面对海外业主的物料输送系统EPC项目。

  本公司自行设计制造的核心物料输送和装卸装备包括环保圆形料场堆取料机、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管状带式输送机、装卸船机、堆取料机、新型高效穿越式岸桥、排土机、翻车机、数字化料场管理机器人等,上述产品主要用于环保圆形料场系统、电厂输煤系统、港口码头装卸运输系统等物料输送系统。本公司已取得机械行业(物料搬运及仓储)专业甲级、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起重机械)、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起重机械)、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港口装卸机械)、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轻小型起重运输设备)、轻型钢结构工程专项甲级、机械行业物料搬运及仓储专业甲级、环境工程设计专项(物理污染防治工程)甲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乙级、工程设计电力行业风力发电专业乙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二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贰级、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等物料输送系统工程资质。报告期内,公司自主设计的带式输送机获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MA证书。

  物料输送工程主要以系统研发、设计、装备制造、项目管理为一体,提供智能化、环保型物料输送系统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运行维护、检修、备品备件等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主要从事环保型圆形料场系统、港口码头装卸系统、电厂输煤系统、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系统、管状带式输送机系统、露天矿半连续开采系统等物料输送工程总承包业务。

  目前,公司成功实施了港口、电力、冶金、采矿、化工、煤炭以及建材等行业的多项物料输送系统EPC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该业务在国际市场也取得较大发展,业务遍及几内亚、印度、印尼、菲律宾、柬埔寨、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该项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原辅材料、附属设备采购以及必要的建安施工分包。根据项目来源、标的金额的不同,将采购方式分为招标采购、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规模采购、自有产品采购和其它方式采购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招标采购管理办法》《非招标采购管理办法》《供方管理办法》等制度,控制项目成本,同时确保采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物料输送装备生产是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的核心环节之一。本公司根据业主需求以及设计方案,由曹妃甸重工、重工机械等子公司负责实施生产。首先由事业部根据项目需求编制产品需求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设备名称、生产开始时间、交货时间等,并与设备制造技术协议或技术规范一并交给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然后由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根据产品需求计划及技术协议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

  本公司一方面以EPC项目带动物料输送装备的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制造能力,以研制的高品质物料输送装备提高EPC项目整体质量,两者相互促进,使得公司的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

  本公司的热能工程业务专业从事管道工程、空冷系统研究、设计、供货、安装、调试和总承包服务,为在运行机组综合效能提升、节能降耗、灵活性改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业务范围涉及火电、核电、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领域。公司热能工程业务以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为核心,以加工厂为基础,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和解决方案。

  本公司具有电厂热力系统、管道系统、空冷系统的设计能力,可开展发电机组能效提升的技术经济性分析、管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分析、空冷岛数值模拟分析以及相关的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工作,已取得GC1级、GCD级压力管道设计资格证书、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S)证书等热能工程资质。

  本公司开展电站四大管道系统业务不仅提供管材、管件采购、管材管件配管加工制造成套供货,而且还为业主提供管道系统优化设计咨询服务。公司承揽的成套系统供货项目,相关的工厂化加工配制业务由子公司河南华电予以实施。

  电站空冷系统业务主要采用EP和EPC模式,并对EP模式的空冷系统提供安装和调试的技术指导。

  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业务依托自身多年在动力管道、空冷设计、热力系统设计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针对火电机组运行中存在煤种适应性差、设备老化、可靠性低、能耗高、深度调峰能力不足等实际问题,开展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从系统参数提升、锅炉燃烧优化、锅炉烟风系统优化、汽轮机通流改造、冷端节能、熔盐储能系统开发等环节入手开展火电机组先进节能降耗技术及灵活性改造技术应用研究,主要采取“系统诊断、方案制定、工程实施”模式,按照“一厂一策”思路,为火电机组节能降耗提供“菜单式、定制化”综合能效提升服务。

  热能工程业务采购的主要方式包括竞争性谈判采购、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自有产品采购、框架采购和委托招标采购等。

  本公司热能工程业务主要针对火力发电企业。公司以北京为中心,构建向全国辐射的销售网络,通过主动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对已履约客户进行定期回访等途径维护客户关系,目前已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投电力600886)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大型发电集团以及部分地方电力投资集团和信发、魏桥等大型民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公司高端钢结构工程业务是以高端钢结构的新产品、新技术的设计研发和工程总承包为龙头,业务范围涵盖钢结构的工程系统设计、技术研发、新产品制造与安装、工程总承包服务,产品包括风电塔架、光伏支架、工业重型装备钢结构、空间钢结构及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可应用于煤场封闭)等,涉及电力、化工、冶金、矿山、民用建筑等领域,在电力等工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品牌认知度。高端钢结构工程业务还为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热能工程、海洋工程等业务提供新型空间结构体系、钢结构栈桥、空冷钢结构、风电塔架、光伏支架等产品,是本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公司已取得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专项甲级、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三级、环境工程设计专项(物理污染防治工程)甲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二级等钢结构工程资质。

  高端钢结构工程以EPC模式开展料场封闭等业务,另外,也直接销售传统钢结构产品。

  公司高端钢结构工程业务电站钢结构、石化主装置钢结构、风电塔架、新型空间结构、空间钢结构、光伏支架产品为自有产品,采购的主要内容为原材料的采购,包括钢材、螺栓、油漆、焊材、配件等。采购模式为通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采购方式,充分竞价确定供应商。空间钢结构EPC项目的安装施工标段,根据项目的情况采用委托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的方式,选择满足相应安装施工资质要求的承包单位进行分包。

  公司通过收集业主在公开媒体发布的工程信息、通过公司客户群和业务关系单位介绍信息等获取业务信息,并按客户要求准备相应材料及报价,以获得客户订单。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持续重视客户维护,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海上风电工程系统方案提供商,自开展海上风电业务以来,与行业内众多公司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掌握了海上风电场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等多个环节的关键技术。通过汲取欧洲20多年海上风电发展的技术和经验,并充分结合国内风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整套适合国情的、以单桩基础和分体式安装为典型技术路线的海上风电建设施工方案。

  本公司已取得电力行业工程设计(风力发电)乙级资质、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特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四级等,拥有从事海上风电工程EPC总承包的设计、施工资质和“华电1001”自升式海上作业平台等关键船机设备。

  公司一方面依托自有施工船机设备、临港生产制造基地、其他战略合作伙伴资源等各方面优势,带动海上风电业务施工总承包的销售,同时通过加强施工船机设备的管理,提高其工作效率,严格把控生产制造质量,以提高施工总承包的整体质量,两者相互促进,使得公司的海上风电业务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另一方面依托华电集团内项目和国内外设计方面合作伙伴力量,积极筹备EPC模式的实施,已以EPC总承包模式承建广东揭阳海上风电项目。

  公司海上风电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采购、配套施工船机或设备的租赁、必备损耗品的采购以及必要的制造分包等,其中原材料的采购一般归为本公司自有生产基地或制造分包厂家进行采购。根据不同采购标的、金额,公司海上风电业务的采购方式分为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招标采购等。为进一步控制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公司继续加大规模采购范围,并收到较好成效。公司依据《供方管理办法》等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管理。

  海上风电塔架及桩基础的生产是海上风电业务施工总承包中十分关键的环节之一。公司根据业主方提供的设计图纸,由公司自有生产基地负责实施生产,必要时进行分包。公司自有生产基地负责实施生产时,首先由事业部根据项目需求编制产品需求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设备名称、生产开始时间、交货时间等,并与设备制造技术协议或技术规范一并交给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然后由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根据产品需求计划及技术协议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

  制造和组装完成的桩基础及风机塔架通过租赁的运输驳船运至项目施工现场,主要利用本公司自有的“华电1001号”、长期租赁的“振江号”两艘自升式风机安装平台、长期租赁的“华电中集01”半潜式起重船及合作伙伴的其他配套船机设备完成打桩和风机安装施工。

  工业噪声治理业务以噪声控制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龙头,以电厂噪声控制系统设计为支撑,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发展,将公司打造成工业噪声控制领域领先的系统方案解决商。公司以燃气电厂噪声控制技术及降噪设备的研发为引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降噪技术和产品,开发完善具有华电重工特色的噪声治理系统解决方案。在技术上完成了余热锅炉噪声源头控制技术、管道蒸汽阀门噪声源头控制技术、高效环保机力通风冷却塔的三维多场耦合分析技术、塔群回流扰流空气动力场技术、噪声建筑结构一体化技术,在产品上完成了部分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同时新技术和新产品可推广和应用到其它电厂噪声治理上,例如在杭州华电半山去工业化改造项目冷却塔改造、主厂房美化、全厂噪声治理等进行示范应用,以上新技术、新产品均处在国内领先地位。依托公司的噪声治理、建筑结构的系统集成优势,将噪声业务扩展至与噪声治理与环保型机力通风冷却塔、厂房建筑结构一体化相结合的模式,全面提供噪声治理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在燃气、燃煤电厂噪声治理基础上,逐步开拓电网、轨道交通、石化等其它领域噪声治理市场。

  本公司已取得环境工程专项设计(物理污染防治工程)甲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乙级工程设计资质等工业噪声治理工程资质。

  以噪声控制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龙头,以电厂噪声控制、建筑结构设计为支撑,集成与噪声治理密切相关的钢结构主厂房、建筑结构等业务,为客户提供专业、科学、经济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和高品质的产品,实施从现场测试、咨询、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产品设计及制造、安装、调试、验收一体化服务,致力于成为工业噪声控制领域国内领先的系统方案解决商。公司专业齐全,建筑、结构、噪声专业共同发展,噪声治理技术可以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通过噪声治理业务发展建立建筑、结构、噪声一体式EPC模式。

  公司噪声治理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原辅材料、成型产品采购及施工分包。原辅材料包括吸音棉、阻尼、钢材、金属板材等,成型产品包括隔声门、隔声窗、消声器等。根据不同采购标的、金额,采购方式主要包括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招标采购等。建立了噪声治理产品采购数据库,可快速查询、比较各个供应商及各产品的近期价格水平;扩大合格供应商资源,优化整合,打造噪声治理业务优质、稳健的产业链,优化设计,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效益。

  公司坚持服务于国家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需求,围绕氢能产业发展需要,努力巩固和加强自身核心产品与系统集成能力,准确把握氢能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高效利用为重点,以“产学研用”为路径,持续强化核心材料、关键设备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努力打造绿氢制、储、用产业链条,依托能源大基地布局、增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加强产业链构建等多种方式,积极打造并拓展“1+1+N”模式,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绿色低碳助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公司以事业部、技术研发中心为氢能业务开发与技术研究的主要承载主体,开展包括技术咨询、方案策划、场景开发、EPC总承包项目建设、装备制造、科研开发等工作。公司承担华电集团“揭榜挂帅”和“十大重点科技项目”任务,成功实施泸定水电解制氢项目,协助推动包头达茂旗、青海德令哈等项目落地,同时对多个项目进行跟踪,业务涉及市政交通、化工、冶金、分布式供能等多个用氢场景。

  氢能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工程施工、原辅材料、附属设备采购以及必要的制造和设计分包。根据项目来源、标的金额的不同,将采购方式分为招标采购、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规模采购、自有产品采购和其它方式采购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供方管理办法》等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管理,控制项目成本,同时确保采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氢能装备生产是氢能的核心环节之一。公司根据业主需求以及自身产业发展需要,由所属子公司负责氢能相关装备、核心材料的生产。

  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新能源项目氢能产业配套项目规划、核心装备配套供应、应用场景开发等多种方式为业主提供支持与服务。在市场开拓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在装备制造上的特长,不断提高市场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市场开拓范围,深化合作交流,促进产业落地和技术成果转化。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2023年我国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速5.2%,较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经初步测算,2023年,我国GDP为1,260,582亿元,较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较上年增长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较上年增长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9%;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较上年增长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2%。2023年,农林牧渔业生产形势较好,增加值较上年增长4.2%,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工业、建筑业生产恢复加快,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4.2%,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4.4%,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7.1%,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恢复较快,增加值分别较上年增长6.2%、8.0%和14.5%,合计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保持较好势头,增加值分别较上年增长11.9%和9.3%,合计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858.3亿元,较上年下降2.3%。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623.1亿元,较上年下降3.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773.0亿元,较上年下降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975.1亿元,较上年下降6.7%;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437.6亿元,较上年增长2.0%。2023年,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2,392.4亿元,较上年下降19.7%;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7,643.6亿元,较上年下降2.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6,822.3亿元,较上年增长54.7%。2023年,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较上年增长157.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较上年增长71.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较上年增长28.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较上年增长26.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较上年增长15.7%,通用设备制造业较上年增长10.3%,汽车制造业较上年增长5.9%,纺织业较上年增长5.9%,专用设备制造业较上年下降0.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较上年下降8.6%,农副食品加工业较上年下降11.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较上年下降1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较上年下降23.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较上年下降2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较上年下降34.1%。

  202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较上年增长3.0%;扣除价格因素影响,较上年实际增长6.4%,增速较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2023年,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增长6.5%,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3.5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增长32.2%,汽车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增长19.4%,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增长14.4%。2023年,高技术产业投资较上年增长10.3%,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消费市场热点亮点多,成为带动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消费规模再创新高。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1万亿元,总量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7.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较上年增长5.8%,餐饮收入较上年增长20.4%。全国网上零售额154,264亿元,较上年增长11.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较上年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

  2023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1.75万亿,较上年增长了0.2%。其中出口总额23.77万亿,较上年增长了0.6%,进口总额17.98万亿,较上年降低了0.3%。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好于预期,实现促稳提质。民营企业主力作用增强。2023年,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突破60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5.6万家,合计进出口22.3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3%,占进出口总值的53.5%,较上年提升3.1个百分点。出口方面,产品竞争优势稳固,出口动能丰富活跃。

  2023年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37.6万亿元,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别较上年增长9.7%和9.5%;全年新增贷款22.7万亿元,较上年多增1.3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3.5%和31.9%;民营企业贷款较上年增长12.6%,较上年末高1.6个百分点。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7%,较上年同期低0.29个百分点,超过23万亿元存量首套房贷款利率平均下调0.73个百分点,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约1,700亿元。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收敛,保持基本稳定,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盘价为7.0920,较本轮低点升值逾3%。

  2023年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2023年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7.42,较2022年末贬值1.3%。2023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年初时升值,2月与5月各自启动一波贬值行情,7月起低位盘整,年底略有升值。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由2022年底的6.96贬值至2023年12月29日的7.08,贬值了1.7%。2023年跨境人民币业务保持增长,收支基本平衡。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52.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4%,在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的占比达58%。其中,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1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3%;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38.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1%。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的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管状带式输送机、卸船机、斗轮堆取料机、环保型圆形料场堆取料机、翻车机、排土机、四大管道、电站钢结构、风电塔筒、光伏支架、集装箱岸桥等由公司子公司负责生产制造,原材料主要是钢材。因此上业主要针对钢铁行业进行分析。

  钢铁行业上游是黑色金属开采冶炼、电力和煤炭行业,下游是机械、房地产、家电及轻工、汽车、船舶等行业。上游原料以铁矿石为主,下业中机械和房地产需求较大。整条产业链的传导作用自下而上,即下游需求影响钢铁产量,进而影响对于上游原料的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5.2%。在这个大格局之下,中国钢铁产品,包括黑色系列商品的总量需求,都呈现稳中有增局面。我国钢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钢材消费比例持续提升,钢材市场展现出强大韧性,但钢铁行业利润继续收窄。

  (1)钢铁产量稳中有升。2023年,全国粗钢产量101,908万吨,同比持平;生铁产量87,101万吨,同比增长0.7%;钢材产量136,268万吨,同比增长5.2%;全国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117,906万吨,同比增长6.6%。

  (2)钢材出口市场强劲。2023年中国钢材总量需求结构中,出口势头非常强劲,据海关统计,2023年全国出口钢材9,026.4万吨,同比增长36.2%。钢材间接出口同样旺盛,据统计,2023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9%,占出口总值的58.6%,远超同期货物出口平均增速,重要耗钢产品中,2023年全国船舶、家用电器的出口分别同比增长35.4%和9.9%;汽车出口更是跨越了两个百万级台阶达到522万辆,同比增长57.4%。

  (3)钢材市场消费结构出现明显变化。2023年钢材市场消费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建筑钢供需均明显出现下滑,但中厚板、汽车板等板块需求有所上升。2023年中国钢铁总量需求的三驾马车中,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尤其是消耗钢材较多的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据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2个百分点。一些重要耗钢产品中,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汽车产量3,016万辆,同比增长11.6%,产量创历史新高,实现两位数增长;据工信部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占全球总量的50.2%。

  公司主要为下业客户在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热能工程、高端钢结构工程、海洋工程、氢

  能等方面提供工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业绩与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固定资产投资直接相关。公司下业包括电力、煤炭、港口、冶金、建材、采矿等,近年来,受经济增长放缓、传统工业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下业景气度下降,公司传统业务向电力、港口、煤炭三大行业集中,同时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与开拓氢能、智慧港口等新兴业务。现就电力、煤炭、港口、氢能等行业分析如下:

  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8.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其中,火力发电量6.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2.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煤电仍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电源。

  电力供应安全稳定,电力消费稳中向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增速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拉动电力消费增速同比提高。分产业来看,各产业用电量都稳中有升,第一产业用电量延续快速增长势头,2023年用电量1,2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逐季上升,用电量6.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用电量恢复快速增长势头,2023年第三产业用电量1.6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电动汽车高速发展拉动充换电服务业2023年用电量同比增长78.1%。

  电力供应快速增长,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持续推进。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在2023年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在2023年首次超过50%,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电力投资快速增长,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达到九成。2023年,重点调查企业电力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0.2%。分类型看,电源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0.1%,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同比增长31.5%,占电源投资的比重达到89.2%。太阳能发电、风电、核电、火电、水电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8.7%、27.5%、20.8%、15.0%和13.7%。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超过2亿千瓦,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2023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7亿千瓦,同比多投产1.7亿千瓦,其中,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2亿千瓦,同比多投产1.3亿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达到58.5%。火电、核电、风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提高。

  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既有能源属性,也有化工属性,其中电力行业是重要的下业,煤炭清洁利用是利润的主要增长点。煤炭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和投资密切相关,下业的景气程度直接影响着煤炭行业需求,进而影响行业供需关系,导致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而煤炭企业利润的变化也会对其开工、增产能形成反作用,进而影响行业整体的供给水平

  2023年,我国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基本平衡,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国内实现原煤累计产量46.58亿吨,同比增长2.9%。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煤炭4.74亿吨,同比增长61.8%,进口量创历史新。


Copyright © 2002-2025 www.yabo.com(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1010662号